余睿明:大學生 該自己理財了

從學齡前到孩子高中畢業前,投資理財一般都是由父母來操心,但是等到上了大學,孩子想法已經較為獨立成熟,應該開始學習自主理財,加上大專院校中不乏理財相關課程,以及社團活動等入門資源,對於增進投資知識與能力頗有助益。因此相較於國高中時期,父母此階段的既有基金配置並不需要大幅調整,反而應該多花時間與孩子溝通理財觀念,後續將先前投資基金轉手時,孩子才能妥適規劃運用。

大學生投資理財,最重要的第一步是「認識自己」,先暸解現有資產和負債的詳細情形。資產包括家人給的零用錢或打工所得,負債則包含信用卡債、助學貸款等,應明確掌控實際金額、發生頻率等細節,生活有大額支出,則透過記帳了解自身的消費習性,找出錢到底花到哪裡去。接下來則是節流開源,以累積投資本金,譬如減少「想要但不必要」的花費,行有餘力則可於課餘之際打工,體會賺錢的辛勞後,使用金錢會更加謹慎。

籌備本金的同時,大學生也應學習投資概念,掌握市場發展趨勢,並循序漸進認識投資工具。大學四年裡,除了多看報章雜誌了解市場最新趨勢,也建議參加校內外包括:經濟、統計、投資學、財務分析等課程,不但能協助建構理財基礎,也有助於培養財經邏輯,對掌握市場脈動變化大有幫助。另外也建議漸進學習股票、基金、保險、衍生性金融商品,甚至房地產等基本知識,了解每項理財工具的特性與風險,以俾找出適合自己屬性的投資工具。

實務操作上,大學生扣除掉生活費、學費等必要開支後,若仍有3000元以上的穩定打工收入,每個月可以設定小額定期定額投資基金;如果沒有工讀收入,但有零用錢、壓歲錢等其他不定時收入,則可以採用單筆投資,等手頭上有錢再投資。受限於能投入資金不多,考量股債均衡布局,建議精挑細選一檔股債兼具、中長期績效相對佳的平衡型基金,或是股票型、債券型基金各擇一檔投資。

大學生因早期投資金額不大,使本金虧損有限,但好處是能親身參與市場運作,並藉此了解自已對風險的容忍度,譬如有人基金淨值下跌3%就精神緊繃,有人卻等報酬跌20%才覺得不開心。此時若能找機會練習投資,後續出社會開始有更多資金可運用時,將能更快選出適合的投資工具,後益無窮。

資料來源:2011/06/26  聯合晚報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金沃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